陪產準備
根據意見調查有8成的爸爸認為應該要陪產,可是即使男性陪產的意願很高,但若缺乏準備與引導,不但無法有效地陪產,對於伴侶在陣痛時可能會不知所措。
陪產不是只是抱著一顆支持的心,迎接寶寶的誕生,然後在旁邊沒事做、發呆、看電視、滑手機,尤其是不太會講話的爸爸,可能只會說:「加油、用力」,但媽媽已經很用力、很加油了。
那準爸爸需要準備什麼呢? 先生應該如何陪伴太太生產? - 孕產婦關懷網站 - 國民健康署指出準爸爸在待產過程中全程參與、充分陪伴,能降低產婦無助及痛苦,並可增強日後照顧新生兒及育兒自信心、增進親子家庭關係,生產改革行動聯盟提出準爸爸的陪產教育,終結爸爸在產房裡的無助、無聊、無奈的陪產經驗,提供陪產時的教戰守則,共同創造正向經驗,協助準父親做更完整的陪產準備,一起迎接新生命的來臨:
1.在懷孕階段夫妻兩人共同參與雙親教室,學習了解生產歷程的生理與心理變化,才不會因為待產時的巨大轉變而恐慌,也能清楚判斷產婦的需求,充分溝通,了解伴侶偏好的鼓勵模式。
2. 做個全方位的陪產者,先生多給產婦鼓勵,加強心理建設,在待產過程可以提供媽媽身體舒適的方法,包括擦汗、擁抱、肢體按摩、擦拭身體、更換產墊及衣服、協助如廁、扶助妻子走動及休息等。勿讓太太獨處感到孤獨,加油打氣和甜言蜜語不可少,配合身體接觸,多說一些鼓勵及讚美的話。
3.在醫護人員指示範圍內,提供開水、流質或易消化食物補給品,協助太太保持正確的生產姿勢,運用節奏性口令,在陣痛來臨時,幫助太太達到適當的呼吸及用力,最好一起同步跟著做;由於不安以及害怕,產婦在待產中可能會失控或哭叫等,此時先生的支持及言語鼓勵非常重要。
4.共同迎接寶寶誕生,在醫護人員的協助下,共同參與檢查新生兒的外觀,並立即協助媽媽在分娩後即刻與新生兒做第一次肌膚接觸。
我認為陪產最重要的是先了解及聽懂產程進度。
產程:
第一產程:規則陣痛→子宮頸擴張10公分。
第二產程:子宮頸完全擴張→嬰兒娩出。
第三產程:嬰兒娩出→胎盤娩出。
第四產程:產後觀察2小時,評估子宮收縮是否良好。
產程 | 第一產程 | 第二產程 |
第三產程 (胎盤期) |
|||
潛伏期 (準備期) |
活動期 (進行期) |
過渡期 (履行期) |
||||
場所 | 待產室 | 產房 | 產房 | |||
宮縮 | 擴張 |
0-3公分 2指大小 |
4-7公分 3-4指大小 |
8-10公分 5指大小 |
完全張開 約10公分以上 |
|
間隔 | 15-20分鐘 | 3-5分鐘 | 1-2分鐘 | 2-3分鐘 | 3-4分鐘 | |
持續 | 15-40秒 | 40-60秒 | 60-90秒 | 60-90秒 | ||
強度 | 輕度 | 中度 | 強烈 | 強烈 | ||
經歷時間 |
初產婦 |
8-9小時 可達20小時 |
5-6小時 |
2小時 可達3小時 |
30-60分鐘 | 5~20分鐘 |
經產婦 |
5-6小時,可達14小時 |
2-3小時 | 不超過1小時 | 15-30分鐘 | ||
腸胃系統 | 進食易消化食物 | 可進食清流質食物 | 劇烈宮縮易引起噁心、嘔吐 | |||
呼吸方式 | 單邊鼻孔吸吐 |
吹羽毛(鼻吸嘴吐) |
吹蠟燭(鼻吸嘴吐) | 鼻吸鼻吐,嘴閉發出氣的聲音,肚子向下用力 |
註:以上資料參考:鬆弛技巧 - 臺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及各家數據綜合,部分為平均,僅供參考。
單鼻孔輪替呼吸法就如其名,是指以單邊鼻孔呼吸的方法,源自於瑜珈的呼吸法,對於減輕壓力有很大的幫助;陣痛時,嘴巴吐氣,肚子會放鬆,減輕痛感。
跟老婆一起上幸孕學堂-陪產、生產準備,陪產的重點都有提到。找了一些醫院的衛教資料,整理一下(跟上課數據內容略有不同),紀錄下來,來加深印象。事實上也不會刻意去量每個時間,以上是讓爸爸、媽媽了解整個過程、產兆、大概還要痛多久,還多久寶寶可以生出來,了解媽媽身心變化。當時生妹妹時,活動期時間大概跟資料差不多是5小時,但從過渡期到第二產程嬰兒娩出一般約3小時,當日卻是約5小時,可能是中間有人緊急插隊,所以時間都是參考用,重要的是要知道已經到哪個階段,心理有準備較踏實,跟護理人員詢問或討論時,內容能較具體。
在第一產程潛伏期時,產婦最好進食易消化食物,以因應生產過程所需體力,而且此時期要放鬆,不能用力,先保留體力,體力留在醫護人員說要用力的時候,也要適時解尿(2個小時一次),有助產程進展。產婦開始是興奮、緊張,言談理性,產婦可繼續走動,對生產充滿信心;隨著宮縮愈強烈,疼痛漸趨強烈,活動期注意力在子宮收縮,社交性的談話會愈來愈少,顯得依賴,要求給予藥物或其他疼痛緩解法,由興奮逐漸轉為希望快點生產的不耐,顯得疲倦;過渡期時,產婦愈容易出現臉部扭曲、不自主呻吟、雙手抓握或身體亂動等難以控制的行為,由於極度疲憊,產婦可能變得異常敏感,不容易控制自己。
陪產的重點是於減少產婦焦慮,失控感,給予支持及鼓勵,緩解疼痛。
第三產程主要是將胎盤娩出、產道檢查與修復縫合,觀察產後出血。胎兒娩出剪斷臍帶後,護理人員為寶寶擦拭身體、吸出鼻子和嘴巴的分泌物。紀錄出生時間、體重,檢查手腳、身體,幫寶寶套上有媽媽名字的腳環。
陪產紀錄:
產兆出現
清晨6點多媽媽產兆出現後,觀察紀錄陣痛的APP,顯示約3分多鐘陣痛一下,符合333原則,先打電話到醫院確定有空床,帶著待產行李,先去買早餐,坐車到產房報到。
待產準備參考:待產準備、待產紀錄(爸爸觀點)@KOEI的旅行
07:00媽媽待產房待產,腹部、腰部痛,跟醫院要生產球坐,促進子宮頸變軟、擴張;熱敷尾椎、聽音樂、看電視讓身體放鬆。
08:00開3cm(1.5指)。請護理人員打減痛分娩,麻醉前先驗血,測試對麻醉有沒有不良反應。
09:00媽媽更疼痛,麻醉師還沒來,護理人員說已經通知,麻醉師有空才會來,也沒說大約幾點,只能邊痛邊等。再次詢問答案還是有空就會來。
10:00看起來心情不好的麻醉師終於來了,真的是「人為刀俎、我為魚肉」的感覺。打完減痛分娩,藥劑會定時提供,但感到痛時可以手動按,增加藥劑,但10分鐘的量是固定的,不用擔心按過頭。約半小時會起作用,疼痛感減輕。
11:00在點滴裡添加催產素,加速產程。媽媽看電視讓身體放鬆。
12:00全開,看到寶寶頭髮,護理人員說1-3小時內會生產,深呼吸,腹部用力,加速產程。
13:00發燒,打抗生素。
14:00旁邊產房有慘叫聲,減痛藥劑趕快按一按。
15:00護理人員說還不行,關掉電視,不再分心,專心深呼吸用力。
16:00旁邊產房又有慘叫聲,減痛藥劑趕快再按一按。
16:30發燒,媽媽持續用力很累想睡,護理人員說產房整理好,就可以進產房。
進產房
產程的最後一段了,希望過程順利,媽媽有打減痛分娩,有效減少疼痛感。
媽媽先進產房準備,準備好後,護理人員請爸爸坐在媽媽旁邊,並指旁邊的數位鐘,顯示現在的時間,等等寶寶出生,要馬上看時間,命名和算命都會用到。
陪產時,爸爸是坐在媽媽旁邊,所謂的「搖滾區」血腥的畫面區域,是專屬醫生與護理人員,除非是刻意去看,不然是看不到的,爸爸不用太擔心血腥畫面。
17:00進產房,護理人員說旁邊有顯示時間,要注意看。
17:15妹妹很聽話,媽媽用力4下,護理人員幫忙推,不到5分鐘就順利出生,護理人員說寶寶出生了。本來爸爸想要剪臍帶,但是醫護人員很順手的就剪了,爸爸沒表現機會。
17:20胎盤娩出,觀察產後出血與修復縫合。
第一聲啼哭
護理人員將寶寶立著,此時寶寶大哭,全身有血跡,拍了人生的第一張照片。聽到寶寶的第一聲啼哭,表示生產順利,爸爸媽媽終於放下心。
護理人員請爸爸媽媽看出生時間,此時寶寶大哭,護理人員剪斷臍帶,吸出寶寶在嘴中和鼻子的羊水後,將寶寶擦拭乾淨後,處理臍帶,手腳套上寫媽媽名字的牌子,醫護人員幫媽媽縫傷口,同時檢查寶寶的四肢手指、腳趾給爸爸看,並且量體重。先給爸爸抱著,然後爸爸抱去給媽媽看, 同時醫護人員幫媽媽止血,出血狀況還可以,母子都平安,完全放心了。
量完體重,將寶寶躺放在媽媽胸前,寶寶身上加蓋被巾保暖,進行肌膚接觸。從一出生的大哭,爸媽的歡喜,到現在靜靜的趴在媽媽身上(白白的胎脂可以保護寶寶,不需要特別清洗),生產順利,爸媽心情不再緊繃,心情放鬆。讓寶寶靜靜的感受這個世界,感受媽媽的溫暖,聽媽媽的聲音,寶寶從媽媽懷孕開始,慢慢在媽媽肚子長大,到現在出生,感受生命的神奇。
寶寶緊緊地抓住媽媽的手指。
肌膚接觸(skin to skin contact)
肌膚接觸是指媽媽生產後醫護人員立刻將寶寶放在媽媽的胸前,沒有衣服或是包布的阻隔,直接與媽媽的肌膚接觸。初生後的第1~2小時是新生寶寶頭幾天最清醒的時刻,也是寶寶和媽媽及其他家人產生銘記的最佳時機。一開始寶寶躺在媽媽的懷裡休息片刻之後(可能超過30分鐘),會嘗試睜開眼睛、抬起頭(尋找媽媽的聲音)、同時出現一些吸吮、伸舌頭、尋乳的動作,此時就是最適合開始哺乳的時刻。在這段時間不需要強迫寶寶做什麼,生產後在產檯上母嬰最好立即接觸、甚至可以開始哺餵母乳,此時哺餵的重點不在寶寶有無吸到乳汁,而是建立母嬰之間的親密感,時間約20~30分鐘。但我們沒特別讓寶寶去尋乳,就讓寶寶靜靜的躺在媽媽身上。
產後即刻肌膚接觸的好處
1. 讓寶寶更穩定:出生後和媽媽有肌膚接觸的寶寶比沒有肌膚接觸的寶寶,體溫及呼吸比較穩定,哭鬧的時間與頻率比較少,也比較不會出現低血糖。
2. 促進親子關係:當寶寶被媽媽抱在懷裡,感受媽媽的體溫、衛道心跳及聲音時,會較滿足而且有安全感,進而對媽媽產生信賴感。而媽媽的母愛也會因此受到寶寶皮膚接觸及身體蠕動的激發,對寶寶產生強烈的哺乳意願與泌乳反應。
3. 促進母親子宮縮:寶寶早期的吸吮乳房可以促進子宮收縮,即使沒有吸吮動作時,在頭一兩個小時的肌膚接觸過程中,寶寶會以手觸摸媽媽的乳房,同樣可以促進母體荷爾蒙的分泌,幫助子宮收縮,減少產後出血的機會。
4. 促進母乳哺育:研究發現有肌膚接觸的寶寶,吸吮乳房的狀況會比較好。媽媽也比較有信心哺乳。在親子同室(母嬰同室)時媽媽知道如何安撫寶寶。並且比較清楚知道寶寶想吃奶的表現,知道何時該哺乳。
參考資料:母嬰早期肌膚接觸 明細內容 健康九九網站 - 國民健康署,pdf檔案
醫院親餵紀錄:
開始時間 | 結束時間 | 親餵持續時間 | 離上次時間 | 備註 |
第一天20:45 | 21:08 | 20分 | 剛開始應該沒奶 | |
第二天00:07 | 00:19 | 10分多 | 3小時 | 破皮 |
04:17 | 04:35 | 20分 | 4小時 | 2邊都破皮 |
11:15 | 11:27 | 10分多 | 6.5小時 | 間隔時間久,因為寶寶吐羊水,不想吃 |
16:05 | 16:51 | 15分 | 4.5小時 | |
20:55 | 21:48 | 50分 | 4小時 | |
22:25 | 22:42 | 10分多 | 0.5小時 | 配方奶30ml |
第三天03:10 | 04:25 | 60分 | 6小時 | |
10:10 | 10:38 | 25分 | 5.5小時 | |
11:35 | 11:52 | 15分 | 1小時 | 打噴嚏是正常的反射動作 |
15:30 | 16:30 | 50分 | 3.5小時 | 中間觀察,換邊。配方奶30ml |
20:15 | 21:20 | 50分 | 3.5小時 | 中間哭,停約15分 |
21:20 | 21:40 | 20分 | 繼續餵,又睡著。配方奶30ml | |
第四天02:00 | 03:08 | 60分 | 4.5小時 | 補配方奶30ml |
08:15 | 08:55 | 40分 | 5小時 | 邊吃邊睡 |
09:50 | 1小時 | 出院前,配方奶60ml |
第一次餵奶,由醫護人員指導,很順利完成,餵了20分鐘。後來就不順,破皮了每次都會痛,寶寶喝到的奶好像也不多,醫院建議餵配方奶;
每隔3、4小時餵一次,媽媽都沒睡好,弄得又痛又累。醫護人員說破皮的地方塗奶水或羊脂膏就可以,因為沒準備羊脂膏,所以只塗奶水,但感覺效果不大。
後來月子中心醫生說這樣媽媽休息不夠,建議半夜不要親餵,產後媽媽需要好好休息。也買了羊脂膏(哺乳舒緩膏)修護傷口。
醫院3天與月子中心3天的差別,醫院以醫療行為為主,比較偏理論, 月子中心比較實際面,以親餵為例,醫院醫護人員講的跟上過的課內容相近,月子中心以遇過的情況為例,提供解決方式。主要是月子中心可以隨時連絡,隨時問問題;醫院醫護人員比較忙,不好意思call她們,都是通常等來才能提問。
留言列表